条形码可造假 今年沪破获假冒伪劣案近600起

2013-06-13 08:42 来源:新闻晨报

条形码可造假 今年沪破获假冒伪劣案近600起

在购物网站上搜索“化妆品”发现,不少网店打出“专柜赠品,假一罚万”“海外精品导购”“是否正品可参考店铺评价”等标签。如此噱头,比比皆是,令人真伪难辨。 吴名遂 制图

从印度尼西亚度假归来的徐某、吴某夫妇,日前在浦东机场入境时被上海警方逮捕。

这对年轻夫妇经营着一家“五皇冠”网店,专门销售“名牌”化妆品,月收入近30万元。然而,这家“五皇冠”网店其实是一个售假窝点,仅在现场警方就查获2万余件假冒商品,涉案价值1000余万元。

记者近日从警方获悉,今年以来,本市已破获假冒伪劣犯罪案件近600起,涉案总值8亿余元,其中网络售假已成为主渠道。

以“试用装”为托词制销“品牌”

出生于1983年的徐某,早在大学期间就在网上淘来“低价正品”化妆品在校内销售,从中赚取差价。2008年,徐某注册了一家网店,继续打着“低价正品” 的旗号销售假化妆品。积累第一桶金后,徐某干脆自制化妆品。2010年6月,他和妻子吴某在苏州和徐泾各租一套别墅,用于假化妆品灌装、存储和销售。

相比正规商品,徐某销售的假货利润非常可观。比如,一款15毫升的“雅诗兰黛”眼霜,正品售价200余元,徐某这里的售价才85元,其成本则不到30元。 为给商品低价找一个托词,徐某打出“试用装”、“小样”等标签。记者在购物网站上搜索发现,这样的商品比比皆是,真伪难辨。

今年3月20日,青浦分局经侦支队接到举报后,锁定售假窝点,当场查获了一批假冒名牌、品牌的化妆品,抓获犯罪嫌疑人6人。经过进一步工作,正在印度尼西亚度假的徐某、吴某也于4月11日被警方劝返。

条形码和网店信誉造假成新伎俩

徐某网店售假,为何多年未被识破?警方在检验徐某销售的假冒品牌商品时,随意拿出一件,扫描商品条形码,结果均显示“产品信息与外包装信息一致,专柜均价为252元”。

“商品可以造假,条形码也可以造假。”业内人士表示,条形码相当于产品表面印刷的名称和型号,本身不具备防伪能力。所以,造假条形码,只需复制真品条形码即可,或直接编造一个。为此,今年年初,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报:伪造和冒用商品条形码已成为假冒伪劣新动向。

此外,网店的信誉也能请专门的“水军”刷出来。一些网络营销的“水军”,收钱后给予网店“好评”或转发营销广告,提升网店口碑。

徐某“五皇冠”网店的好评率高达99.64%,与其销售策略也有很大关系。徐某洞悉买家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理,只要多使用“七天包换”、“不满意退货”等网购纠纷解决方案,买家即使发现商品有问题往往也不予差评。最终,“虚高”的信誉让不少新买家遭受蒙骗。

售假带来的高额利润,让一些网店经营者不惜以身试法。在一些案件中,有人甚至将假货卖出真货价,还谎称“海外代购”、“限量版”等。因为价格与国外相差无几,被害人深信不疑。

网络售假形成产业链需完善监管

年初,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信息称:去年,全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已超1万亿元,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.35%。去年“光棍节”网上促销,仅阿里巴巴一天就实现交易额191亿元,相当于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2011年全年销售额。

记者从警方获悉:过去,大多以个人小作坊方式制假售假,而今制假售假通过网络已呈现公开化趋势,且已形成产运销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式、系统性售假,其中跨境犯罪也不在少数。对此,单靠司法机关惩处,已无法从源头解决问题。

法律人士表示,网络商业已到转型期,职能部门应梳理法律规定,与网站平台联手推出准入门槛和消费保障措施,通过完善前期监管来规避网上交易存在的缺陷。

还有市民建议,网上商业行为的诚信度应与现实挂钩,相关记录进入个人征信系统,以防止网络售假行为蔓延。

Service Tel

010-60219125

Masterful ConsultingBusiness Grade SolutionFlexible ApproachProfessional Service

© 2017 Beijing Woojamark Techology